2023.10.29【推理藝術 - 音樂不只是音樂】彭廣林老師

 

文: D17董建一

星期天一早,同學們陸續進入教室就坐。此時我看到前方的彭老師小心地拉開他帶來的那只黑色箱子,從中拿出一把淡黃色的小提琴放在肩頭、夾穩、搭上琴弓,俐落地拉出幾段音符… 一瞬間,但聽見那清亮的琴音充滿整間教室,一掃同學們的睡意,也開啟了今天的音樂課。

Who am I?What is matters?What are consonances?
西方音樂的發展,和古希臘時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彭老師首先以「蘇格拉底、德謨克利特、波愛修斯」這三位哲人的提問作為開場,引領同學們瞭解古希臘的時代背景,也讓同學瞭解古希臘哲人們對於自我的探索、物體的本質、身心的均衡、乃至人跟宇宙之間的和諧等思維脈絡。

正是在這個時期,一位古希臘哲人「畢達哥拉斯」為今天的主題拉開了序幕。畢達哥拉斯是古希臘一位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數學家,他對數字,尤其是對整數特別癡迷。有一天,他路經鐵匠舖時,發現不同鐵匠在打鐵時的音色差異。在好奇心驅使下,他進一步研究這現象背後跟數學的關連,並「推理」出其中的規律––他發現,如果將一種聲音的頻率變成2、3或1/2倍數時,聽起來就很像是同一種聲音的另一版本(以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差了一個八度)。

但畢達哥拉斯並不就此滿足,於是他嘗試將同一種聲音改以2/3的倍數實驗,進一步找到了其他7種新聲音。畢達哥拉斯的調律方式,也開啟了西方音樂的道路,一直沿用到十六世紀。

時間來到文藝復興時期,彭老師向同學介紹作曲家「巴哈」和他的樂曲。巴哈,可說是巴洛克音樂的代表作曲家和演奏家;他並以24個大小調來譜寫音樂,創造了「平均律鍵盤曲集」,成為西方古典音樂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品,被後世尊為「音樂之父」。

除了歷史背景外,彭老師也以中文的語法結構為例,教導同學關於音符、樂節、樂句、樂段、樂章等音樂理論;再佐以彭老師帶來的小提琴和三把琴弓,現場演奏C大調、C小調等不同樂曲,以及不同琴弓搭配下帶來的微妙音色變化。(第一次在近距離下聆聽小提琴的音色,和在音樂廳或透過家中音響所聽到,又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感受)

此外,現場彭老師還準備了其他不同的古典樂曲讓同學欣賞,其中包含「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等知名的古典音樂家作品,並一邊解說樂曲當中的特色… 這讓原本就聽過這些作品的我,在瞭解背後的樂理和他們的創作背景後,同樣的一首樂曲,竟有如「醍醐灌頂」般,領略到有別以往的全新滋味,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回想自己上一次接觸「音樂課」,已是小學的時候了。那時的音樂課不外乎教教簡譜、吹吹笛子、敲敲木琴這一類的;更多的,則是讓同學自由練習,或是挪為其他課程之用。不曾想在多年之後,卻因為這堂「美學與創意」的課程,讓我有這個機緣重新踏入「音樂殿堂」,並從另一個角度和層次,感受古典音樂帶來的洗禮––並且愛上了古典音樂。(這篇心得,正是一邊享受著古典音樂跟交響音樂,一邊回顧著課堂的點滴而寫下的)

「The Intention of Music is not only to please the Ear, but to express Sentiments, strike the Imagination, affect the Mind, and command the Passions.」
在課堂結尾,彭老師分享了義大利知名作曲家Francesco Geminiani這一段話留給同學下課後慢慢咀嚼,品味…

「Unto a Full grown man;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這二段話,分別是「東吳大學」自創校以來的英文和中文校訓。從這段校訓和這次的課堂當中,我方體會到東吳大學在EMBA課程規劃上的深意。它並不僅僅是為了提升身為「高階經理人」的核心知識與技能深度,也同時是為了拓展我們在「科技、美學、人文、哲學、法學」等各面向的廣博維度,而有了這堂「美學與創意」的課程––期望培育每一位EMBA的同學能在未來畢業後,成為像古希臘時代那樣的全方位哲人。

「音樂不只是音樂」
恰如彭老師的課程標題所點出的這段話,當我一邊寫著心得,一邊回想自己進來東吳大學念EMBA這段日子裡,更加領受到課堂上承接不同老師學識澆灌、激盪之下的思維,和一堂堂課程積累之後的富足心靈,餘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