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創業課程心得-歐素華副教授】
文:東吳EMBA經營管理組-蘇琬莉 (D18)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創新不再是企業成功的選項,而是生存的必要條件。彼得·杜拉克,管理學之父,曾提到「不要嘗試為未來而創新,請為現在而創新!」這句話精確地捕捉了創新的精髓。創新不再是一時興起的產物,而是一種持續的、系統性的過程,它需要每位創業者的深度思考和不斷實踐。
對於很多人來說,創新似乎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總是伴隨著高深的技術術語和難以理解的理論。然而,創新其實是可以分類出為幾個基礎的方向。
1️⃣新技術的出現使得企業必須隨時調整策略來適應市場需求。
新技術如智慧移動、生成式AI、大型語言模式以及自動駕駛技術,這些都是當今科技發展的前沿。這些技術不僅僅是工具,而是重塑行業格局的力量。舉例來說,在自動駕駛技術的推動下,整個運輸行業可能將面臨顛覆性的變化,企業必須在這種環境中尋找新的商機。
2️⃣創新還可應用在新的產品或產品質量的提升上。
如Apple Watch和電動車等,都是基於新技術的應用與產品質量的提升。這不僅是推出新產品那麼簡單,更是一種市場需求的反映。這些產品的成功背後,都是企業深思熟慮的結果,經過至少5-10年的「產品蘊釀期」,從構想到實現,最終成功進入量產市場。
光有新技術和新產品還不足以滿足當前多元化的市場需求。接著說明企業還需要進行的策略。
3️⃣開發新的市場。
比如,具永續概念的環保杯租借服務,或是共享空間的租借模式,這些創新不僅使消費行為變得更持續性,也為消費者提供了多次性的消費機會。不僅能讓消費者更容易關注到周邊商品,進而產生更多的附加價值。這種模式不僅是對現有市場的延伸,更是創造了全新的商業機會。
4️⃣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以「凡事問Google大神」為例,這是現今3C使用者最常依賴的網路搜尋引擎,用戶只需輸入幾個關鍵字,便能獲得大量的選項與答案。這樣商業模式的特點在於,使用者並不需要付費,而是廣告商為了讓使用者看到他們的答案而付費,在這種模式中,價值的創造是雙向的,不僅為廣告商帶來流量,同時也為使用者提供了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這正是創新中「讓價值創造價值」的體現,這也是創業者應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也是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5️⃣建立新制度。
這意味著需要對企業內部的流程進行制度化和標準化的規劃,甚至有時可能需要建立新的組織結構。這一點在實踐中尤其重要,因為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企業必須靈活應對,並進行相應的調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創新不僅是產品或服務的更新,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只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運作體系,才能保障創新的持續性。
在歐素華老師的課堂上,這些創新概念會被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創新的核心要素,透過她的指導,學生們不僅能學習到創新的理論知識,還可以將這些知識與知名企業的實際經營案例結合,形成更深層次的學習體驗。
課堂上案例分析常常讓學生感受到真實商業世界中的競爭與挑戰。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幾個案例,首先是雀巢,這是一個成功從傳統市場轉型至全新領域的企業,當雀巢推出Nespresso膠囊咖啡時,它不僅僅是推出了一個產品,而是重新定義了咖啡的消費方式。雀巢深知,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在日益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另一個相反案例,曾經是底片市場巨頭的柯達,依賴其過去累積的專利技術來維持其市場地位,卻在數位化浪潮來襲時,柯達卻因為過於堅持傳統,選擇了保守的防禦策略,未能及時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讓它失去了與時俱進的機會,最終在2012年宣告破產,成為創新失敗的典型案例。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富士軟片。富士在面對數位化的浪潮時,並未固守傳統,而是選擇了重新思考自身的存在意義。它運用敘事策略,將自我定位為不僅僅是底片製造商,而是與時俱進的多元化企業。富士利用自身的技術,成功開發了保養品,將創新思維延伸至全新的領域,最終重新找到了成長的道路,這樣的策略讓富士成功躍升為市場的佼佼者。
透過這些案例讓同學們體會到創新與創業的真諦,了解到成功的背後往往是無數的實驗和調整。歐素華老師運用這些實際的商業案例,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以深入淺出地向學生們傳達出創新思維的重要性,老師的幽默風趣上課方式讓整個課程充滿活力,讓同學們在沉重的商業理論中也能感受到輕鬆的氛圍,這正是歐老師課程最吸引人的地方。
隨著課程的深入,同學們開始理解「藍海策略」和「破壞式創新」的核心概念。這些理論不僅僅是學術上的探討,更是在企業運作中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歐老師會引導大家思考,如何在市場中找到尚未開發的空間,並在競爭對手未注意的領域中創造價值,這樣的思考不僅拓寬了大家的視野,更是一種思維啟發讓同學們帶著對創新與創業的深刻理解思考如何將理論應用於實際,如何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不斷創新,並在不斷變化的市場中找到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