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4【AI技術發展與政策】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 邱求慧

【EMBA數位轉型管理講堂】

邱求慧司長考察科技新創與半導體產業創新領域多年,致力於深化國際研發合作,帶動產業創新,引領產業全球布局。分析AI帶來的全球經濟潛力,進一步探討臺灣的AI政策與未來發展方向。邱求慧司長現任職於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於科技新創領域具備深遠影響力,跨域協調新機制,推動學研合作孕育新興產業,增加新創誘因,鼓勵法人從事更前瞻的技術研發,創造新興產業。

近年來,AI市場規模大幅成長吸引資金投入,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預估,2024年全球AI市場規模將達6,211.9億美元,較2023年大幅成長逾1,000億美元。且預期未來持續成長,預估2032年AI市場規模將達2兆7,404.6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20.4%,未來AI市場規模相當可觀。

根據IMF與McKinsey研究報告顯示,AI可能將對全球近半數職業產生衝擊,且改變既有工作型態。先進國家高達六成工作將受到AI 影響,因普遍工作類型偏向認知任務導向,易受AI取代;新興市場則約四成工作受影響,然而低收入國家影響程度較低,但也因而難以掌握AI帶來的優勢。此外,AI取代人類工作的時間被大幅提前十年,其中知識工作者最有可能受到影響,特別是涉及決策和團隊合作的職業,如溝通、監督、紀錄和與人互動的工作。

AI是挑戰,也是台灣的機會。根據臺灣AI行動計畫2.0(2023-2026),以AI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協助增進社會福祉,使臺灣成為全球AI新銳為願景。推動AI產業化,利用AI協助臺灣的中小微型企業人工智慧化;深耕AI軟體與晶片核心技術,以加速AI軟硬體產業發展,強化臺灣科技與經濟發展的關鍵實力。

截至目前,全球重要AI晶片(NVIDIA、AMD)皆由台灣生產,伺服器成為台灣強項,國內系統業者積極布局下世代AI產品與應用,並帶動國內零組件供應鏈。綜觀未來,以高效能記憶體為例,台灣首獲DARPA經費補助之技術,效能領先三星四成,具備競爭優勢,成為台灣AI產業未來可投入方向。此外,除了科技業,農漁產業、食品加工,以及棒球訓練,導入AI技術,不僅提升作業準確率,亦節省時間和空間成本,提高數據精確度。

展望未來,掌握生成式AI商機至關重要,邱求慧司長認為未來台灣可發展利基型推論型AI晶片,強化晶片競爭優勢;研發伺服器周邊相關技術,引進外商與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充分結合,增強伺服器競爭優勢;協助各行各業引入AI技術,實現產業轉型與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