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 孫運璿講堂】
文:東吳EMBA陳清德 (D18)
在氣候變遷議題日益嚴峻的今天,實現2050淨零目標已成為全球共識。而在這場綠色轉型的浪潮中,商業模式如何創新以應對挑戰與機遇,正是企業和學界共同關注的焦點。近日,永豐餘投控葉惠青董事長應邀擔任東吳大學EMBA孫運璿講堂「淨零議題趨勢與碳管制商模」的主題講師,與現場高階經理人分享他的觀點與實務經驗,葉董事長解析如何以創新模式應對碳管理與淨零挑戰。
氣候變遷議題的多面影響
葉董事長在講座中指出,從國際視角看,巴黎協定後,各國致力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於COP28會議中首次進行全球碳盤點。在此背景下,不僅需要加速能源轉型,也要建構全球碳交易市場。他特別提到歐盟的《綠色新政》及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這些政策正引導全球經濟走向低碳化,對供應鏈、資源利用與金融機制都有深遠影響。」
商業模式創新:從循環經濟到智慧能源
葉董事長在講座中詳細介紹了幾個具代表性的商業模式創新方向。其中,循環經濟是一大亮點。「全球70%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材料的處理和使用,透過資源循環可有效降低約39%的碳排放量。」他分享了台灣企業透過沼氣發電、木質素發電等技術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的案例,展示了資源循環如何在實現減碳的同時創造經濟效益。
智慧能源則是另一個關鍵方向。葉董事長指出,數位化技術正逐步滲透能源系統,人工智慧、物聯網與大數據分析可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幫助高碳排產業實現減碳目標。「台灣在推進智慧電網與分散式能源系統上已取得顯著進展,未來虛擬電廠的應用將進一步提升能源調度的靈活性與穩定性。」葉董事長強調,這類創新不僅對能源供應方有利,也能幫助用電戶實現成本與排放的雙重降低。
碳管理與產業轉型的整合方案
葉董事長還分享了碳管理產業的最新發展。他介紹了全球領先的案例,例如新加坡Sembcorp的碳管理平台,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綠電交易與碳排放追蹤,為企業提供全面的減碳策略規劃。台灣企業應學習如何整合顧問管理、減碳技術與金融資源,推動智慧能源與資源循環的應用,為淨零轉型提供完整解決方案。
葉董事長補充道:「企業必須將減碳視為核心競爭力之一,從碳盤查入手,逐步建立碳帳,並探索碳權交易的可能性。這不僅能應對政策壓力,還能創造新的商業價值。」
挑戰與未來展望
葉董事長也坦言,實現淨零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他分析道:「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面臨技術門檻、資金壓力以及內部文化轉型的挑戰。然而,國際市場對低碳產品與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這是台灣企業必須抓住的機會。」
他以歐洲汽車製造業的案例為例,說明如何透過低碳技術合作推出綠色鋼鐵車輛。他還提到IKEA的「產品即服務」模式,通過辦公家具租賃方案,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為減少資源浪費提供了創新思路。
淨零轉型需要共同努力
葉董事長最後呼籲企業、政府與學界加強合作。「淨零轉型是一場長期的系統性工程,不僅需要政策引導,更需要技術創新與資金支持。台灣企業必須加快步伐,才能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佔得先機。」
葉董事長的洞見,為高階經理人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也展現了台灣企業在國際綠色浪潮中的潛力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