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 孫運璿講堂】
文:東吳EMBA區華峰 (D18)
這次課程深入探討了經濟學機制設計理論如何應用在政府政策行銷與企業淨零碳排策略上,讓我有了更多的理解。機制設計強調透過激勵與限制的搭配組合,來引導個體行為,使其與整體目標一致。
課堂內容舉出了許多實務案例,讓我感受到政府與民間企業合作 (PPP /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重要性。PPP有很多不同方式,大家熟悉的BOT(Build-Operate-Transfer)只是其中的一種,也就是政府把要新蓋的公共建設,交給民間出資興建及經營一段時間後,再將所有權移轉政府;對於既有的公共建設,政府可透過OT(Operate-Transfer)方式,委託民間經營。
其中有幾個案例分享如下:
- 台北國際牛肉麵節:
國際牛肉麵節運用經濟學機制設計理論,透過競賽激勵參與者創新,提高產品品質,並結合市場行銷吸引消費者與媒體關注。此案例展示如何設計激勵機制達到多方共贏,包括了政府、消費者以及牛肉麵廠商三方。此舉不僅促進產業競爭力,也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並且相同的成功經驗也可以複製到其他活動上,例如:台北咖啡節、彰化肉圓節、東港鮪魚季….等
- 汽機車廢氣排放定檢制度:
透過相關的規範與檢測機制,使車主必須維持排放合格,減少環境污染。此制度利用罰則與補助等誘因,促進車主合作並優化政策實施效果,展現機制設計如何平衡公共利益與個人行為。
- 台北市垃圾費隨袋徵收:
此制度透過價格機制激勵民眾減少垃圾產生並提升資源回收率。以「使用者付費」理念,結合公平性與效率,成功改變行為模式,減少環境負擔,展現經濟理論在公共政策中的實際應用與成效
此外,因應氣候變遷與掌握AI產業發展契機,「淨零碳排、能源轉型、無虞水資源與物質循環」是企業與政府潛在的風險,同時亦是未來發展轉機,首要之務是節能與能源使用管理的效率,是直接基本的減碳手法。
機制設計理論能讓政策變得更有效率,特別是在淨零碳排這種需要大家合作的議題上。透過好的設計,政府可以讓政策更容易被接受,企業也能在減碳中找到新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