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7 【EMBA設計思考與個案實作】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羅嘉惠教授

【EMBA設計思考與個案實作】

《我…在虛擬之境》數位虛擬化為人類帶來感官革命

文:東吳EMBA郭柏森 (D18)

手遊,是現代家庭裡有學齡兒童,以及青少年家長們的普遍噩夢,也讓親子間關係惡化的原因,從原本的學習成績,延長戰線到智慧型手機的沉迷。透過羅嘉惠教授今日的介紹以及讓同學們實際操作虛擬實境(VR)的遊戲,直接帶領我們進入了一個融合傳統文化、現代科技與互動體驗的奇妙世界。羅教授以其豐富的設計、建築藝術和文化資產背景,為我們描繪了虛擬空間如何成為傳統文化再現與學齡兒童以及青少年發揮其無限創意的重要媒介。

1. 科技與文化的交融

本課程特別強調如何透過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等技術協助傳統文化與建築藝術的介紹。例如,提到透過《刺客教條:大革命》重現巴黎聖母院,展示了遊戲設計不僅具娛樂性,還能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這讓我深刻感受到,科技已經成為文化傳承的一種重要工具。尤其當某些人,因為身體缺陷或者時間或者經濟或者其它我們無法想像的原因,導致沒有機會能夠親身觸及某些歷史遺跡(例如:巨石陣、馬雅文化、羅馬競技場)或者宗教的信仰中心(例如:耶路撒冷、布達拉宮、佛陀紀念館)時,這類技術帶來的沉浸感彷彿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人如臨其境。

2. 虛擬佛教古蹟的創新

課程中提到以 Minecraft 建構虛擬佛教古蹟的計畫,讓我印象深刻。利用 Minecraft 體現建築的靈活性,1:1 重現歷史建築,並搭配 AI 僧人導師、動態光影模擬、季節變化等元素,將修行體驗轉化為一場具教育意義又富有沉浸感的旅程。這樣的設計不僅突破了傳統佛教修行方式,也打破了年齡、地域與身體狀況的限制,讓更多人得以參與其中。

3. 遊戲化設計的巧思

羅教授同時提及了如何透過遊戲機制來提升學齡兒童以及青少年參與感,這點相當有趣。例如,玩家可透過完成修行任務來獲取功德,或參與多人法會等社群活動來加強互動性。這種設計讓原本較嚴肅的宗教修行變得更有趣,同時確保了傳統的儀式與精神價值不會被淡化。其中,讓學齡兒童以及青少年透過遊戲設計的過程,主動收集建築藝術和文化資產背景的參考資料,除了達成自我學習的目的之外,更可引發其主動參與心態,融入競爭的團隊合作當中。

4. 心得與反思

這個課程讓我重新思考透過手遊創造虛擬空間的價值。過去,我總認為手遊或虛擬世界分別只是消遣娛樂的平台以及沉迷於其中玩家的幻想,但透過本課程的介紹,我理解到手遊或虛擬空間同樣能夠承載深厚的建築藝術以及文化意涵,甚至成為人們心靈寄託的一部分。特別是對於無法親自遠行或參與宗教儀式的人,虛擬空間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讓他們在科技的輔助下,仍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5. 結語

《我…在虛擬之境》這個課程,不僅揭示了虛擬空間的無限可能,也啟發我思考未來科技如何進一步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與文化傳承。羅教授將藝術、設計、科技與宗教巧妙結合,打破了人們對虛擬世界的刻板印象,展現了虛擬空間在人文領域的無窮潛力。這個課程不僅是科技愛好者的佳作,也應當是關心建築藝術、文化保存與創新的人的啟發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