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9【EMBA數位轉型管理講堂】打破迷思 認清區塊戀的本質與應用場警

打破迷思,認清區塊鏈的本質與應用場景
【EMBA 數位轉型管理講堂】
文: 東吳EMBA劉又琳 (D19)
 
聽完曲博今天這場講座,我覺得自己對「區塊鏈」的理解,從原本的霧裡看花,變成這個門外漢也能略懂一二了。
所謂的區塊鏈,可以把它想像成一本數位化、公開透明的大帳本。每一筆交易資料(例如比特幣轉帳)都會用一個「區塊」記錄下來,每一頁就是一個區塊,而這些區塊會按照時間順序,一個接一個地連結起來,形成一條「理論上不可竄改」的鏈。
 
課上提到,區塊鏈常被說有「不可竄改性」和「去中心化」兩大特性,但這些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要看你用的是哪種鏈:
  • 公有鏈(如比特幣、以太幣):參與者分散、彼此不認識,不容易串通,所以比較能避免「51% 勾結」問題,也比較難被竄改。
  • 真聯盟鏈:由互不隸屬的機構組成,也能維持一定的分散度。
  • 假聯盟鏈與私有鏈:可能完全被少數人甚至單一公司控制,想改帳本一分鐘就能做到,根本談不上去中心化或不可竄改。
 
比特幣的交易流程,其實就是用錢包 APP 把交易資訊傳給礦工,礦工驗證後寫進帳本,再同步給其他礦工,直到所有人帳本一致為止。這樣的過程雖然安全,但效率並不高,目前比特幣每秒只能處理約 7 筆交易,而且一筆交易要被「確認」,通常需要 10 分鐘到 1 小時甚至更久。相比之下,Visa 每秒可處理十萬筆交易,根本不在同一個量級。也因此,比特幣的價值並不在於成為高效的日常支付系統,而是在於它的去中心化、透明度與不可竄改特性,讓它成為與傳統金融體系完全不同的價值儲存與轉移工具。
 
曲博還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觀念:貨幣的價值,其實不在於它的外觀,而在於是否有人願意收。鈔票只是彩色紙,因為政府背書才有價值;比特幣也是,如果有人願意用它換蘋果、換書,那它就有價值。
聽完這堂課,我最大的收穫是—不要被「區塊鏈」三個字的光環迷惑。它不是萬能的,也不是每個應用都需要它。必須從安全性、效率、成本和法律合規性等面向去評估,才能判斷它是否適合特定場景。真正的價值,不在於它是不是「鏈」,而在於它解決了什麼問題,以及能不能讓使用者、監管與市場三方都買單。
 
#東吳EMBA #區塊鏈 #曲建仲 #金融科技 #數位轉型 #碩士在職專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