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3【EMBA 智慧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講堂】從陌生到理解 –– 我的區塊鏈初體驗

從陌生到理解 –– 我的區塊鏈初體驗
【EMBA 智慧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講堂】
文: 東吳EMBA宋文玉 (D18)
 
在這堂課開始之前,區塊鏈對我來說,只是一個偶爾出現在新聞標題或社群話題裡的名詞。有人說它是金融革命的基礎,也有人把它與比特幣、NFT劃上等號。我曾試著去了解,但總覺得那些專有名詞和運作模式太抽象,像是一道隔著霧的風景,看得見輪廓,卻摸不著真相。
 
直到這一次,我第一次有機會在課堂上聽黃啟誠執行長從頭到尾、系統化地講解區塊鏈的原理與應用。執行長沒有用艱澀的專業術語堆砌,而是從虛擬資產的發展史開始,帶我們走過比特幣誕生的背景、各種加密貨幣的興起,再到近年火熱的穩定幣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當那一張張市場演變的時間軸投影在眼前,我才恍然明白,區塊鏈並不是一夜之間竄紅的科技,而是經歷了多年的試驗與改進,才一步步走到今天。
 
在理解了技術基礎後,我開始對「監管」的重要性產生共鳴。執行長提到,沒有規範的市場就像沒有交通號誌的道路,車再好開也容易出事。世界各國在面對虛擬資產時,態度差異很大——美國有開放派與保守派的拉鋸,歐盟走的是統一法規,日本與台灣則在逐步建立分階段的監管制度。這些政策的背後,其實反映了各國對創新與風險的平衡取捨,也決定了市場成長的速度與方向。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技術的普及不只是技術本身的問題,更是制度與信任的課題。
 
課堂中,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關於RWA(實體資產代幣化)與PayFi(支付金融)的介紹。RWA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把現實世界的資產——無論是房地產、債券、藝術品,甚至是音樂版權——轉換成鏈上的代幣,讓它們能像虛擬貨幣一樣自由流通、分割與交易。這聽起來像科幻小說,但當執行長舉出美國RealT平台、BlackRock基金代幣化等真實案例時,我才發現它已經不只是構想,而是正在發生的事。而PayFi更直接觸動了我的職場經驗:傳統跨境支付往往耗時數天,還要經過繁瑣的銀行審核與高額手續費,而PayFi的目標,是把這些等待與成本降到最低,讓「三天後到帳」變成「三分鐘到帳」。對國際貿易、供應鏈金融來說,這不只是效率提升,而是資金流動模式的改變。
 
執行長也特別談到台灣的監管動向。金管會採取四階段監管模式,並預計在2025年推出《虛擬資產服務法》,未來VASP業者將有更明確的合規要求,包括資本額、風險控管與營運架構等。雖然這會提高進入門檻,但長遠來看,穩定與安全的市場環境能吸引更多正規金融機構與國際資金參與,這對產業是一種保護與助力。
 
回過頭來看,這堂課對我的最大收穫,不只是學到區塊鏈的技術知識,而是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理解框架。我不再只把它當作投資市場的熱詞,而是能看見它作為基礎架構,如何逐漸滲透到金融、貿易乃至日常生活的各個面向。我也開始思考,未來是否能將這些技術應用到自己的工作領域,解決現有流程中的痛點。
 
從陌生到理解,是一段有啟發性的旅程。這堂課讓我看見區塊鏈的潛力,也看見它需要面對的挑戰。我想,未來不論我是否直接參與這個領域,至少在面對它的時候,我已經有了更清晰的視野與更務實的態度。科技的價值,終究在於解決真實的問題,而這,正是我在這次課程中最深刻的體會。
 
#東吳EMBA #區塊鏈 #虛擬資產 #金融科技 #去中心化金融 #RWA #PayFi #監管趨勢 #數位轉型 #Fin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