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差異中找共鳴:跨文化管理的溝通與洞察
【EMBA跨文化管理】
文:東吳EMBA周美娟 (D18)
首先,真心感謝羅燦慶老師用心的教學與指導,隨著工作越來越國際化,跨文化管理是每天都會遇到的真實情境。身為供應鏈管理的工作者,從與韓國、馬來西亞廠商的出貨協調、日本的品質稽核到歐洲、美國廠商的合約談判,每一場會議、每一通電話、甚至每一封電子郵件,都藏著文化的影響力。透過羅老師的課程與書籍,再結合跨文化管理分析架構,我學會了用更開放的視角理解「差異」,也更懂得如何在差異中找出「連結」與「共識」。
在第一堂課中,羅老師以「IMAGE → PERCEPTION → STEREOTYPE → PREJUDICE → DISCRIMINATION → VIOLENCE → MASSACRE」的連鎖反應模型開場,讓我們理解一個微小的文化誤解或刻板印象,若未被覺察與修正,最終可能演變為巨大的社會衝突與暴力,甚至歷史上的種族悲劇。這堂課像是一記警鐘,也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反思自己的文化眼光是否足夠多元與開放,也提醒我們跨文化學習不只是工具,更是責任與修養。
這些架構從國家文化的比較、組織系統的互動,到人際溝通的風格,都提供了我理解與應對文化差異的工具。此外,羅老師在課堂中不斷強調的「溝通的四個層次」、跨文化敏感度與外派意願、身體語言的應用,也讓我對跨文化互動有更全面的理解。而老師提出的「4P文化模型」——Person(人)、Place(地點)、Process(過程)、Product(成果),也讓我在設計跨國專案或溝通簡報時,更能平衡不同文化對「人情」、「流程」與「效率」的重視程度。
羅老師也強調「編碼與解碼」的雙向動態:我說出的訊息如何被對方接收、詮釋與解讀,是談判成功的關鍵。有時候說了同一句話,在不同文化中解碼的結果可能完全相反。這提醒我要不斷觀察與調整,並在必要時用多種方式「重述」與「確認」,避免誤會。
課堂中一些細節的分享,讓我對跨文化的理解從「知識」走向了「感知」,也提醒我:真正的跨文化能力,不只是知道差異,更是在行為上能不冒犯、能連結。當我面對不同文化的夥伴時,不再只是憑感覺行事,而是有圖可依、有方向可循。其中印象深刻的是老師有一次課堂特別安排了德式豬腳料理的文化體驗活動。這是一次完整的文化沈浸,德國文化中的條理、禮儀與節奏感。這讓我明白,餐桌也是文化的縮影,在看似日常的場景裡,藏著彼此價值觀的交會。
最後用一張圖像: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膚色、不同服裝的卡通人物圍繞地球手牽手,是我對「文化合作」最直觀、最溫暖的想像。文化的多元,不該讓人彼此排斥,而應該像這張圖那樣,一起環繞成環、彼此理解、共同前進。文化不是讓人隔閡的牆,而是可以搭起理解與信任的橋。只要願意用心感受與學習,再複雜的文化情境都能找到出路。
謝謝羅老師,也希望未來我能成為團隊中那個懂得解碼文化、拆牆築橋的人,讓我們在多元中更能合作,在差異中找到共同的節奏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