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不遙遠:論文其實就從工作現場開始
【EMBA論文寫作指導】
文:東吳EMBA楊尚儒(D18)
身為一名民意代表的秘書,我的工作內容,不外乎是陳情案件、地方建設協調、以及與各級政府機關溝通資源分配的事。這份工作讓我貼近民意,也訓練出解決問題的能力。但當我進入東吳EMBA後,開始思考畢業論文題目的時候,老實說,我是完全沒有頭緒的。我知道論文最好寫自己熟悉的題目比較容易,但又擔心,政治相關的議題會不會太敏感?會不會不夠學術?而且我又不是政治學本科出身,很多理論和模型都不熟,更怕自己寫到一半卡關。當時內心是真的有點焦慮,還好系上開設了這堂「論文寫作指導」的課程,實質的幫助到我一步步從混亂走向清晰,也讓我意識到,其實題目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問題也早就擺在工作現場,只是以前我們沒有用學術的眼光去看待它。
這堂課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打破了我對論文的一些既定印象。過去總覺得論文要寫得多高深、多理論、多複雜才學術。但經過各科系教授們的指導後我才明白,其實論文不一定要寫得多偉大,但一定要有意義。而意義,往往就藏在我們每天覺得很煩、很痛、很難解的那些工作裡。因為我工作主要就是處理選民服務,辦公室最常遇到的幾個問題:像是案件追蹤流程效率低、民眾對辦公室的滿意度沒有明確的回饋機制、助理流動率高導致服務品質不穩定,這些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影響的卻是整體服務表現與民眾的信任感。過去我們都只想著怎麼解決它,但從來沒想過可以研究這些痛點,其實我們的民意代表辦公室本身就是一個小型的組織單位,面對的是民眾(就像企業中的顧客)、處理的是案件(像企業裡的服務流程)、依賴的是助理團隊(相當於企業的人力資源)。如果換個角度來看,這不就是一門公共服務管理的課題嗎,因此我開始重新思考,是不是能以「提升民代辦公室服務品質」為主軸,去設計一個實務與理論兼具的研究,不但符合我的工作內容,也能真正幫助到組織內部優化。
除了選題,這門課也讓我補足了很多對研究方法的認知盲點。以前我對研究方法的理解真的很模糊,只知道有人做問卷、有些人做訪談,但從來不知道背後還有「量化」與「質化」的差別與選擇邏輯。透過課堂說明,我才知道:量化研究適合用問卷、數據分析,能用大樣本數據驗證假設,常應用在有明確變數與關聯性的研究中;而質化研究則是透過深度訪談、參與觀察等方式,挖掘人們行為背後的想法與脈絡,適合探討較模糊、較深入的問題。我原本其實有點想偷懶,覺得發個問卷應該比較快,但後來我意識到:如果我想了解的是「選民對辦公室服務的真實感受」這種帶有主觀經驗的問題,其實更適合用質性研究來挖掘,所以研究方法必須根據問題本身來設計,而不是為了省事亂選一種方法硬套進去。
課堂中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環節,就是教授們對於學術倫理的重視與提醒。這在我們平常的工作現場,其實不太被強調,像我們平常在辦公室做民調或搜集資料,可能就會直接使用既有資料,或是引用網路文章也沒特別標明出處。但學術研究中這些行為是絕對不可以的。教授們不斷強調,資料必須匿名、訪談要知情同意、引用要標明來源、不能抄襲、不能使用未經授權的內容。這些不只是形式上的要求,更是一種對學術誠信的基本尊重,我從一開始的「只是要完成一篇論文」的心態,逐漸轉變為「我要對我的資料、我的受訪者、甚至我的研究對象負責」的態度。
說真的,如果沒有拿這堂課,我現在可能還卡在發想論文題目這個關卡裡。這門課不只是教格式、教技巧,而是一步步帶我們從混亂走向清楚,從題目的發想、問題意識的建立、方法的選擇,到倫理的遵守與論文架構的規劃,老師們都給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與方向。最後,我真的非常感謝學校安排這門課,也謝謝每一位教授願意分享自己多年來的研究經驗與方法技巧。這門課幫助我找到屬於自己的研究題目,也讓我對接下來的論文寫作,不再感到害怕,反而是期待,我相信,只要用對方法、尊重資料、認真面對問題,就能寫出一篇不只是為了畢業,而是真正對實務與學術都有意義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