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0【EMBA 數位轉型管理講堂】數位轉型的人本創新設計思考微工作坊

數位轉型的人本創新設計思考微工作坊

【EMBA 數位轉型管理講堂】

文:東吳EMBA林妍卉Barbie (D19)

身為剛踏入EMBA的新生,同時也是一名數位行銷總監的我,今天有幸聆聽台灣大學智慧生活科技整合與創新研究中心 賴宏誌 策略長的分享,內容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專業烙印。這堂課不只是「聽理論」,而是透過案例和工作坊實戰,讓我重新檢視自己在行銷上長久以來的直覺與習慣。

 

一、EMBA學習模式 × 創新思維

賴老師一開始就提醒我們:這個世界的變動,光靠單一專業或資訊已經不夠了。未來不是「被預測」出來,而是我們主動去「創造」的。這句話我很有感觸。

 在行銷圈,我們常常追著數據跑,但老師提醒不是等消費者告訴你要什麼,而是先去描繪出一個可能的「新遊戲規則」。這跟EMBA課程中常說的「藍海」或「新賽道」,不謀而合。而老師強調EMBA的「enrich」(豐富人生)功能,不僅在於知識傳授,更在於同儕間的橫向學習與跨領域交流,就能跳脫舒適圈,看見原本沒想過的角度。這正是我們來讀EMBA來享受「集體智慧」的魅力。

 

二、設計思考的核心:以人為本

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對我來說不陌生,但今天老師的詮釋,讓我重新理解了它的靈魂。重點不在流程多漂亮,而是回到「人」的需求。

品牌價值的最高境界透過Apple和Nike的案例,讓大家對品牌經營有了更深層的理解。賈伯斯強調Apple的信仰是「改變世界」與「Think Different」,而非僅僅販售產品。Nike則歌頌「偉大的運動員精神」,而非銷售幫助消費者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的鞋子。Apple 和 Nike 的例子,我聽過很多次,但在今天的脈絡下,再次提醒我:品牌不只是賣功能,而是陪伴消費者完成某種自我實現。

賴老師今天特別有一個金句烙在我心裡:「一個好的品牌,會讓你的客戶覺得你好棒。但是一個偉大的品牌,會讓你的客戶覺得自己很棒」。

 

三、創新價值的層次:功能情感社會

老師進一步將價值分為功能性價值、情感價值與社會價值。如果創新只停留在產品與技術導向,很快就會遇到「天花板」。例如,A牌洗衣精的行銷溝通從主打產品力「99.999%除菌」進化到「24小時日照效果」後,技術創新已達極限,必須回歸到「使用者是誰?」、「為什麼要洗衣服?」等核心問題。而B牌洗衣精給的行銷溝通是「媽媽透過願意做家事來愛家人」,只要能幫助媽媽們成就這份給家人的愛,那產品價值便有無限可能。

老師用洗衣精的案例,講得既生動又殘酷:當技術堆疊到極限,價值就會碰天花板。真正能突破的,是去理解「為什麼要洗衣服?」這個看似簡單卻本質的問題。

這點對數位行銷的內容策略和社群經營有巨大啟示,我們必須洞察消費者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與情感連結,才能創造出有共鳴的數位體驗。聽到這裡我腦中立刻浮現我們平常做行銷時,最容易犯的錯——只顧著拼命強調產品規格,卻忘了消費者真正的動機。其實洗衣精的案例,消費者要的「洗得乾淨」是基本,而「愛家人的方式」才是提升情感需求。這提醒我,數位行銷策略若沒有觸碰到情感層次,很容易被取代。

 

四、三大哲學問題 × 三位一體

課堂中最有意思的部分,是老師丟給我們的「三大哲學問題」:

l  我是誰?

l  我從哪裡來?

l  我要往哪裡去?

這看似人生問題,但對品牌來說,就是定位、資源基礎與成長策略。
老師用設計思考五步驟(同理、定義、發想、原型、驗證)和雙鑽石模型,幫我們把哲學問題拉回實務,讓我更確信:做行銷不能只是「解決問題」,而要先敢於「找對問題」。

 

同時,我也很認同老師的比喻:人本是方向盤,商業和科技是雙引擎。如果沒有方向盤,再強的引擎也只會衝向懸崖。

 

五、數位轉型:目的而非手段

數位化、數位優化、數位轉型,三個層次的區分讓我很受用。很多公司說自己在做「數位轉型」,但實際上只是加個自動化工具、改個UI而已。真正的轉型,是重新設計商業模式,甚至重新定義價值。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提醒:行銷工具再多,若沒有對應到商業模式的根本改變,那就只是「換湯不換藥」。

 

六、工作坊啟發

這次工作坊的討論過程,對我來說最有趣的地方,也看到其他組的提案。像「數位身後事」這個概念,既顛覆又充滿溫度,把科技和情感做了很美的結合。還有「智慧陪病導航」的設計,則實實在在解決了生活裡的痛點。這些案例讓我重新相信,科技不只是酷炫,而是可以真的讓人生活更好。

 

七、結語

總結這堂課,我最大的收穫是:數位轉型的核心,不是跟上潮流,而是回到人,回到價值。作為數位行銷人,我常常被數據和工具綁住,但今天提醒我,真正要思考的是「我們到底在幫助消費者實現什麼?」。這樣的思考,也許比任何新工具、新趨勢更有力量。

謝謝賴老師,這堂課讓我把數位轉型的理解提升到更高的角度。不再只是聚焦在技術或工具,而是回到「人與價值」的核心,提醒我們品牌必須重新打開視野,去思考「為什麼存在」。這正呼應了老師強調的——數位轉型真正的本質,是以人本為出發點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