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6【EMBA財經政策論壇】重新認識半導體作為國家戰略資產

重新認識半導體作為國家戰略資產

【EMBA財經政策論壇】

東吳大學EMBA舉辦一場深具啟發性的專題講座,特別邀請台北政經學院的知名學者陳添枝教授,從歷史與國際視角剖析半導體產業的戰略地位。陳教授在講座中強調:「半導體從來不只是科技產品,而是國家戰略資產」,一語道破科技與地緣政治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從 1947 年電晶體問世,到冷戰時期美蘇科技競賽,美國國防部與 DARPA 砸下巨資扶持,半導體才能在矽谷茁壯。軍方作為「不在乎成本」的大客戶,讓新技術先在軍事上成熟,再轉向民用,這種路徑塑造了產業創新的基因。原來我們今天用得很習慣的晶片,其背後竟是一段「軍事推動科技」的故事。

講座內容涵蓋半導體產業的國際競爭與政策演變,並以日本經驗為例,說明即使曾在技術與市場上居於領先地位,也可能因錯失產業轉型時機而喪失優勢。講座中提到,日本曾憑藉高品質與低成本的產品,從收音機到DRAM成功席捲全球市場,甚至逼得美國在1986年與日本簽訂《美日半導體協議》,進行市場干預。然而,日本過度堅持垂直整合的產業模式,最終錯過全球半導體產業走向「專業分工」的關鍵轉捩點。

台灣的發展歷程,讓在場學員既感驕傲,也倍感壓力。1980 年代以來的「設計與製造分離」模式,讓台灣專注於晶圓代工,逐漸成為世界龍頭。TSMC 的崛起,不只是企業的成功,更是整個國家供應鏈策略的成果。然而,如今摩爾定律推進到極限,新製程動輒需要百億美元投資,讓資本與技術集中在少數巨頭手中。加上 ASML 在 EUV 光刻設備的壟斷,更顯示出某些瓶頸環節具有無可取代的戰略地位。難怪陳教授形容,半導體是現代的「石油」,誰掌握了它,誰就握有經濟與國安的命脈。

陳添枝教授深入解析半導體產業在中美競爭格局下的戰略意涵,並指出:「台灣在美中博弈中是一個調節閥,既是美國圍堵的關鍵,也是中國繞不開的合作夥伴。」這一見解,讓與會學員對台灣在全球科技地緣政治中的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

雖然中國以舉國之力推動半導體自主化,並在封裝測試與IC設計等領域取得一定成果,中芯國際與長江存儲等企業也持續尋求技術突破,但在先進製程上仍受到美國技術封鎖的強力限制。由於缺乏完整的本地供應鏈與高階製程技術的自主能力,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基礎仍顯脆弱。

對未來,陳教授提出了幾個挑戰。最大的壓力落在 TSMC 身上–一方面要在美、歐、日設廠,回應地緣政治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必須維持台灣作為先進製程核心的優勢。台灣要長期保持領先,不僅需要鞏固製程經驗,更要加強研發能量、吸引國際人才,並持續在供應鏈聚落與生產效率上下功夫。

這場講座不只是產業分析,更是一種思維上的衝擊。科技早已不只是單純的商業競爭,而是和政治、外交、國防緊密交織的「大格局」。對企業來說,競爭不再只是比技術與成本,而是要洞察政策走向,甚至預判國際局勢的變化;對國家來說,科技政策已經無法和安全戰略分割。

聆聽完陳教授的分享,認知到身處這個全球化又碎片化的時代,經營企業、規劃策略,都必須具備「國際視野」和「長期風險意識」。半導體的故事告訴我們,優勢從來不是理所當然,唯有持續創新、靈活調整,才能在不斷變動的環境中站穩腳步。

#半導體產業 #地緣政治與科技 #國家戰略資產 #東吳EMBA專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