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談判大師在東吳:劉必榮親授「抓大放小」的多贏談判學

2025.09.04  09:29  工商時報  數位編輯
 
東吳大學商學院EMBA高階經營碩士在職專班特別推出「21世紀國富論」,九月重磅邀請擁有多年國際與企業談判實務經驗的劉必榮教授,分享「談判」作為現代職場與領導管理的重要能力與必備素養。劉教授特別提出談判心法,給職場管理者回應全新變局之創新實務。
 
 
實務一、從管理到ESG與關稅,所有挑戰都需要談判。談判早已不是商業協議的專利,而是現代職場人必備職能。當今企業面臨的挑戰,從跨部門溝通、世代融合、與ESG永續治理等議題,皆需要協商思維與溝通能力。創新領導者更須懂得整合個性強烈的團隊成員;而對外進行併購與擴張,更需要談判,激盪意見、取得共識,才能落實創新策略與跨文化管理。
 
實務二、談判的精髓,讓對方「敢上桌,也敢下桌」。劉教授以一句話概括談判的精髓:「讓對方敢上桌,也敢下桌。」敢上桌表示,談判必須留下「彈性」與「迴旋空間」,讓對方知道自己不是來投降,而是來討論與交換。而敢下桌表示要減少對方讓步所需的成本。談判不是相互對決、也不是一場廝殺,而是保有素養,讓雙方都有收穫。拿到實質利益,也要讓對方有體面,設計一個雙方都能體面離場的局。
 
實務三、談判的核心,抓大放小,處理差異,促進交換。「抓大放小」是談判的核心策略,但這四字蘊含深意。多議題談判,要有切換與交換的彈性;管理者也須分辨哪些是Must、Want、Give,並隨時依據情況重新排序;更重要的是,要認知到:「你認為的小,對方不一定認為小」,這就是交換空間的來源。這種精神,強調處理「彼此的不同」,談判才能從衝突走向共識。這種思維,強調「談判空間的創造」,不是爭是非對錯,而是切分議題、設定優先順序、抓大放小,以換取更高「整體利益」,並創造更長遠的合作基礎。
 
實務四、西方理論為骨、中國兵學為肉,一起加入東吳EMBA學談判。劉必榮教授以多年學術與實務經驗,融合西方談判架構與東方戰略思維,建構出獨特的談判體系。「談判不只是技巧,更是一種文化素養與職場修為。」
 
東吳大學EMBA高階經營碩士在職專班劉宗哲主任並說明今年11月起招生說明會內容將有重量級主講。第一場次是11月1日(週六)上午9點30分,由人工智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榮貴主談「AI 2.0 時代的新商業思維」;第二場次是11月15日(週六)上午9點30分,由和風談判學院主持人劉必榮教授主談「川普談判學」;第三場12月3日(週三)晚上6點30分,由英普國際管理顧問總經理賴茂山主談「應用數位轉型,佈局營運策略」。三場地點均在東吳城中校區2123教室。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