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雲人物】EMBA第3屆校友 卡優新聞網 總編輯 周湘台
學習的動力來自解惑 就讀東吳EMBA的記憶
就在創業初期的2至3年,歷經初始的「艱困期」、「資金斷鏈期」後,營運逐漸步入軌道,但心中卻產生「困惑」,對於經營策略、發展方向、業務目標都出現迷惘,此時萌生須要「進修」的想法,以充實自身學能不足之處。
也許是巧合、或許是機緣,多年的好友當時正在念東吳EMBA第2屆,鼓勵我報考第3屆,可以一起學習。但經營媒體網站的我,白天跑業務、晚上寫新聞,根本抽不出時間念書,如何能擔負沉重的課業壓力。然而,東吳EMBA課程安排「隔週」假日上課的方式,正好符合忙碌的我,因此在眾多大學中,我毅然選擇了東吳EMBA。
2009年當時東吳EMBA課程包含領導力、組織創新與變革、商務溝通、企業協商與衝突管理、國際行銷與品牌、統計與決策分析、企業與法律、顧客關係管理、談判實務…等包羅萬象,正能讓「困惑」的我,解開腦中千絲萬縷的疑問,好好運用在經營面上。其中,當時還是很新的觀念,像是企業社會責任、綠色經濟學、美學與創意…等,如今已成為各大企業的顯學,甚至是上市櫃公司必須揭露的重要資訊。
進入東吳EMBA的第一場震撼教育就是「團隊發展」課程,與第2屆學長姐一同驅車前往宜蘭的礁溪老爺飯店,首先就是團隊要在短時間內進行個案研究分析,進而來場競賽對決,從中學習到團隊合作精神,尤其對這群平時發號司令的老闆及高階主管來說,可謂是一場挑戰。隔日的「企鵝」即興話劇演出,以身歷其境的方式,認真思考冰山融化的氣候變遷帶給全球的影響,有如後來上映的《±2℃》所傳達的訊息同樣震撼,也呼應了課程中「綠色經濟」的重要性。
在各課程中,不是大學時期老師上對下「傳道」、「授業」的教學方式,而是與專業教授、業界權威人士共同探討議題,有如醍醐灌頂的「解惑」過程,而來自各行各業的同學們提出不同觀點,不僅與老師們進行交流、反饋開啟新思路,更是在學期間快速成長的重要關鍵之一。
移地教學本班選擇了日本海外研習,見識麥克波特認為的「兩個日本」,也深入了解2010年的日本如何面對衰落的20年,從東京工業交易所、東京榖物交易所到中央大學、明治大學、關西大學,從中外製藥、二手車網站到野馬(YANMAR)發動機,針對政府單位、教育體系、各類型企業詳加探索。同時,參觀三多利博物館及美秀(MIHO)美術館,尤其是位於深山由貝聿銘設計的美秀美術館,最讓人驚豔,領略到美學與創意課程的要義。
同學間的情誼在15年過後依舊熱絡,每次的聚會都有聊不完的話題,從日常生活談到經濟時事,從企業八卦講到公司經營,相互關心彼此之間的現況。而各屆學長姊、學弟妹間的聯繫,更是東吳EMBA的一大特色,不僅傳遞情感,交換實務經驗,更有時提供適時的協助,成為事業發展的動能。
畢業這麼多年後,當年上課的內容已內化在大腦裡,在遇到經營問題時,有如神經記憶般運用。隨著市場的急速變化,東吳EMBA不斷開設對應的課程,內容越發精益及多元,像是AI商業思維、雲端服務、大數據分析、數位行銷策略…等,不論畢業多久,都能重回教室學習。同時,定期舉辦名人講座,邀請政、經、產、官、學界知名人士,分享與傳授專業資訊,讓學習這條路更為寬廣,事業經營更為順遂!
東吳大學EMBA,不僅是解惑與進修的殿堂,更是一段自我突破與成長的旅程。
【東吳大學EMBA|115學年度招生說明會】
#東吳EMBA #數位轉型 #經營管理 #領導力養成 #AI思維 #永續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