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與效率分析專家-東吳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 傅祖壇

(傅祖壇特聘教授與學生合影)

 

文/圖: 東吳EMBA董建一 (D17)

每到年初,就是要開始選修下學期課表的時候。在這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優先看「必修、分數多,乃至所謂的營養課程」,以求輕鬆拿到畢業學分。然而,對於念EMBA研究所的自己來說,所考量的則有些許不同。相較於其他學生,自己是從業界經歷多年後再重回校園進修,故除了畢業的學分要求外,更是帶著滿滿的「問題」回來。所以更在乎「這門課程是否能學到東西、授課老師能否協助釐清工作上碰到的問題?能否觸發自己新的思維?」如此,方不枉費這二年的心力投入。

對企業的高階主管而言,職務上關注的重點主要有「方向、品牌、策略、管理、績效」等面向,尤其當執掌的工作橫跨二個部門以上時,管理和績效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當碩一下學期要選課時,這門「企業績效評估之方法與軟體應用」雖然僅為一學分的選修課程,還是排在禮拜天早上,但在看過課程內容和瞭解授課老師資歷背景後,深深覺得這門課對高階主管會很有幫助,所以仍決定選修這一門課。

這門企業績效評估之方法與軟體應用的授課老師是美國喬治亞大學農經博士的「傅祖壇教授」,現為東吳大學經濟學系的特聘教授,專長領域在計量經濟學、生產力與效率、產業經濟學等方面。傅教授也擔任過東吳EMBA主任和商學院院長、經濟學系主任、中央研究院副處長,學經歷相當豐富,教導我們這堂課可算是非常貼切。

一開始幾堂課,傅老師跟同學講解生產力衡量及經濟會計帳的先驅 Kendrick、總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發展歷史;績效評估對企業等決策單位(Decision Making Unit, DMU)的意義、生產函數與生產邊界(Production Frontier)的關係、技術效率與技術邊界、跨期生產邊界與TFP的變動等總體經濟學的理論,以及在產業間競爭企業的比較。在這部份,將有助於EMBA的同學們掌握修習這門課的意義和重點,在日後職場的應用上將有更清晰的輪廓。

接下來,就進入軟體應用的環節,傅老師採用昆士蘭大學開發的DEAP軟體來引領同學操作「資料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學習如何設定程式帶入投入項X和產出項Y,以找出各決策單位(DMU)的產出組合、無效率程度(差距),好瞭解該DMU在現階段產業中的績效位置,是處於規模報酬遞增或規模報酬遞減階段,以調整資源配置的方向。
 

而在跨期部分,則更深度地教導同學「麥氏生產力指數(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MPI),以求解各DMU經歷跨期下的技術變動、規模效率變動、純技術效率變動,以及總要素生產力變動指數(MPI)等績效。由此來進一步分析該DMU該改善的切入點,是該增加或減少部分投入項、是該增加或減少規模,又或是該檢視內部的核心技術、管理決策、資源配置等要素,以改善經營績效等等。

在期末,傅老師則就上課所教導的知識,請同學分別提出一份數據各不相同的「個人報告」,還有一份透過「TEJ臺灣經濟新報」資料庫自行找尋的產業來做「分組報告」分析,以檢驗同學這學期的學習成果。

在僅僅一學期、短短的九堂課裡要吸收這麼多理論和操作,不可謂不難,授課的傅老師會在每次課前複習上一堂課教的內容,幫同學找回印象;也在學期中找來助教來教大家操作TEJ資料庫;甚至,在學期末晚上分組討論時,傅老師還特別在其他課後來到研究室指點大家 -- 這份教學熱忱,令同學們非常感佩。雖然過程中,不少同學卡了好一陣子,還多次自嘲「這一學分也未免太難拿了吧」。但等到一個個同學經老師和組員幫助下解開其中關鍵、突破瓶頸之後,便整個豁然開朗,彷彿發現另一處新天地。同學們頓時明白「自己再一次突破和成長了。」

恰如傅老師最後一堂課下課前,借用AMD執行長蘇姿丰一段話來勉勵同學的 -- 要去挑戰最難的,然後邊做邊學;這樣即使最後沒有成功,依然能有不少收穫。「企業績效評估之方法與軟體應用」這門課念下來,同學們不但收穫豐富,掌握了基礎概念與軟體應用,也同時讓同學們在部門的績效管理乃至同業的比較分析上,有了更清晰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