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菁英薈萃 捨我其誰🏆
離開校園進入職場後,每天公司住家的兩點一線,日復一日的複製貼上,工作˴生活煩躁和壓力無時無刻成了相互纏繞著自我的枷鎖,晚上到家後什麼事都不做為一天最為放鬆偷閒的一刻,此時的悠然讓拾起書本的動力都變成一種不可能的奢侈。這樣的寧靜生活在某天被同學的訊息打破,簡單問候及噴了一些垃圾話後他說:「最近在幹嘛?我現在在讀EMBA誒!」,說完這些當然先被我優雅的問候一番後,才問起他為何想重回校園進修的理由,同學表示說就是回去充電跟認識不同圈子的人。此時的我才對EMBA有了初步瞭解,去做了搜尋後,看了一下網路大眾的感想後,大致可以彙整出想唸EMBA的理由,不外乎為人脈累積、企業內部晉升、學習團隊合作等大宗原因,在經過一番思慮後,我給自己訂出的就學目標為:「了解其他不同工作背景人士的想法,學習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找出二個以上的不同見解,避免自己陷入既定印象的盲區裡,藉此降低偏見的產生,偏見處處可見,小至個人大至社會,這些因素都是導致決策失準的重要關鍵,如何避免偏見產生是我個人想重新進入校園的主因。
兩年的學習讓自己收穫滿滿是肉眼可見的,以管理者為例,如何從基本的企業管理到如何在工作繁忙中適時的舒緩身心,以企業而言,從近年逐漸獲得全球重視的社會責任ESG到永續發展的綠色經濟,從個人領導或是工作技巧到企業的變革獲得國際觀,各式各樣課程可謂是面面俱到。
其中劉必榮老師的「談判技巧」和李貴敏老師的「企業與法律」的課程讓我個人受益匪淺。劉老師在第一堂談判課程就提到生活中處處都是談判,小從家庭夫妻、親子間溝通、公司內部各部門間的協作,大到企業對外談判、併購甚至國際上各國間的外交角力,如何有效談判才是首要之處。課程中劉老師的每個案例令人身入其境,從開始的情境分析、中間的方法應用到最後的水到渠成,過程中如何使用敲門磚、捭闔之術、換牌戰術等多種耳目一新的方法;而上述所學之法也實踐在職場跟生活上,早些時間公司大客戶有張急單須趕工,但產線上機台已經滿載,剛好客戶有項長期生產的項目正在某機台上,於是跟客戶提供兩個方案,一是直接更換產品線但長期生產項目產量會受影響,二是前幾天先生產既有項目後幾天再更換急單項目,雖然兩個項目都會受影響,但至少兩個項目都有些許產出。最後客人選擇方案二,案例上的選項式談判就是所謂換牌策略,上過課後就了解找尋關鍵因素,就這些因素編排不同方案進行談判,雖然無法產生最佳選項,但經過一番激盪後仍可讓客戶得到被重視的感覺。
身為前立法委員的李貴敏老師,常以犀利問政的形象出現在各大新聞媒體,在課堂上她常說,之所以可以這樣無所畏懼的質詢官員的原因,在於資料的準確性,以正確第一手的資料就事論事才能為民眾把關防弊。這份精神在李老師課堂上完全體現;在分組報告中的題目挑選,老師就題目的深度、廣度及時效性做第一次篩選,題目通常是論述當年度的國內外重大議題,其中統計圖表、數據、法條蒐集的來源十分注重;以當年分組題目為例,就是以「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為題,其中的討論、分析、資料來源都以最為嚴謹態度面對,過程雖然辛苦但到期末課程結束後卻又印象深刻,往後在看待外部資訊時,都會養成尋找來源的習慣,而非就片面之言來看待人事物,此課程對於入學時追求避免偏見的目標有了新的幫助。
讀EMBA的目標是什麼?我想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理由,無論是單純拿文憑、拓展新人脈,還是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尋新泉源都可以;古人云:「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生活中處處都是有形、無形的書,任何新事物、新經歷、新興趣都是一本本有趣的書,把這些書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並細細品嘗,其過程樂趣無窮,重回校園是不會後悔的選擇,一邊獲取新知識,一邊也增進不同的見聞,讓生活多了一份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