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到實戰:我的設計思考實驗之旅
【EMBA設計思考與個案實作】
文:東吳EMBA李詩祥 (D18)
初探設計思考領域,我懷抱高度期待參與這門工作坊課程,希望了解這套深受創新領袖推崇的方法論,如何實際應用於商品開發、市場洞察與行銷策略等商業情境。與其被動接收知識,我更渴望透過實作與情境演練,將這些理論內化為可操作的管理思維與創新工具。
課程為期三週,內容由淺入深,從設計思考基礎概念建立,到研究工具應用,最終完成模擬研究發表。整體採取沉浸式教學,搭配高互動的實作與討論,讓我們在實戰中學習與反思。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同大學李懿純、紀俊龍、及呂易晉團隊設計的本土化工具(如PESTLE模型與冰山海報)貼近亞洲企業情境,讓我在理解設計思考時更具實感與連結。
第一週:設計思考啟蒙與原型實作
第一週課程以「未來科技隨身配飾」為題展開實作挑戰。老師拆解設計思考五大步驟(同理、定義、發想、原型、測試)後,立即引導我們訪談夥伴、建構需求並設計原型。我原構想設計一款健康監測項圈,但深入訪談後,發現夥伴真正需求的是一種能調節身心、整合生活與工作的智慧飾品。這段過程讓我體會設計思考強調的核心價值:「使用者需求常隱藏在表層表述之下」。
在工具應用上,PESTLE模型幫助我從六大面向(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法規、環境)全面分析產品開發的潛在機會與風險。例如,從科技層面評估材質可行性,同時結合使用者對天然礦石質感的偏好;法律層面則需考量個資保護規範。實作中我們進行「發散—收斂」的反覆練習,從十多個構想中聚焦出三至五項核心功能,最終以色紙簡易原型呈現,並獲得夥伴認同。
第二週:問題架構建立與AI倫理反思
本週課程聚焦於研究邏輯與問題拆解,我們小組以「AI智能導入企業節能」為主題,運用「冰山海報」工具分析問題根源。此工具需先將觀察與想法逐條寫於便利貼,再經討論整理出隱性因素與深層結構。這樣的可視化討論,幫助團隊從表象現象進入問題本質,進一步界定研究核心。
課程也介紹如何善用AI輔助工具(如ChatGPT、Felo、Gemini)進行文獻蒐集與整合。老師提醒,我們在使用AI時必須嚴守學術倫理,包括標註資料來源、避免將生成內容直接作為研究成果,以及配合研究方法進行交叉驗證。這讓我意識到,儘管AI大幅提升知識取得效率,但設計思考強調的同理與判斷力仍是不可被取代的關鍵能力。
第三週:未來研究發表與跨界學習
最終一週,我們進行模擬研究提案,主題為「綠色經濟下的汽車永續電池設計」。小組運用未來思考工具(未來三角、時間軸、設計評估表)搭配STEEP五面向(社會、科技、經濟、環境、政治)發想情境,經由發散與收斂推演出未來可能情境,並以視覺化方式進行簡報。
這次報告最具啟發的是「跨界激盪」的力量。來自科技、製造、金融、服務等領域的組員帶來多元觀點,徹底改變我對目標客群與使用情境的既有想像。我深刻理解設計思考不僅關注產品本身,更在意整體系統、脈絡與人類需求之間的關係,而跨領域合作正是驅動創新不可或缺的養分。
課程啟發與未來應用展望
這門課程不僅提供工具與技術,更引導我進行思維範式的轉變。透過PESTLE、冰山海報與STEEP等工具,我學會從使用者出發,以系統化方式拆解問題、構思解方與評估風險。在未來的產品規劃與市場策略中,我將應用「需求訪談—原型測試—反覆迭代」的流程,提升決策品質與市場契合度。
此外,我也計畫在公司內部推廣設計思考理念,尤其在跨部門專案推動中導入「發散—收斂」思維機制,幫助團隊突破框架、聚焦共識。面對快速變動的產業環境,設計思考作為一套以人為本、可持續運用的問題解決方法,將成為我推動企業創新與轉型的重要引擎。
最後,誠摯感謝大同大學教學團隊與劉主任的精心設計,讓課程兼具學術嚴謹與實務靈活性。更感謝各組員與同學的無私交流,透過多元觀點的碰撞,我不僅解開了對設計思考的初始疑惑,更帶回一整套可實踐的「方法論工具箱」,成為我持續前進的重要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