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EMBA談判理論與實務】從設計到談判:重新思考合作的本質

 
【EMBA談判理論與實務】
文:東吳EMBA 王緯翊(D18)
還沒上劉必榮老師的談判課之前,我一直以為談判就是「開價、還價、達成共識」這麼單純。但學了這門課,才知道真正的談判,根本是一門心理學、也是一種藝術,甚至是一場盤局與局勢的較量。
身為一名做了二十多年視覺設計的老兵,過去總覺得只要作品夠用心、報價合理,案子自然就能成交。但現實裡,光是「埋頭苦幹」遠遠不夠,因為一場談判裡,你沒看見的盤算、沒準備好的退路、沒掌握好的氣氛,都可能是致勝或失敗的關鍵。
這學期跟著劉必榮老師學習,我最深刻的是:
談判不是拚嘴皮子,而是懂得用「魚骨圖」理清每一個問題背後的利益和衝突;不是只能硬碰硬,而是要學會「黑臉白臉」交替,適時鬆手或堅持;不是只有討價還價,而是要懂得「擺柱子、拆柱子」,設計局面、創造空間、預留伏筆。
特別是老師講的「切割法」和「掛鉤戰術」,完全顛覆了我對談判的印象。有時候,你以為是對方讓步,其實是他設計好的空間;有時候,看似不可談的條件,只要換個組合、搭配新的議題,就可能談出雙贏結果。
老師常說,真正厲害的談判者,不是把對方逼到死角,而是給對方一條路走,讓對方心甘情願說 YES。這也是我從「孫子兵法」到「黑白臉」中體會最深的一點:會談判的人,不是話最多的人,而是最懂得給彼此台階下、最能創造雙贏的人。
現在的我,雖然偶爾還是會被對方的「聲東擊西」或「先軟後硬」給牽著走,但至少我已經看懂一些招式,懂得預留退路,更懂得把「合作型談判」放在心裡,不只為自己多爭取,也替對方保留好感。
很感謝劉必榮老師用無數真實案例,把抽象的理論變得立體、貼近生活。原來談判不是職場專利,而是日常每一場對話、每一次討論、甚至家庭教育裡,都能活用的智慧。
人生,就是一場場談判的累積。
但有了好的談判思維,我相信未來每一次合作,都能談得更漂亮,也活得更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