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3【EMBA跨文化管理】理解文化,也理解彼此:跨文化管理讓我學會看見人

理解文化,也理解彼此:跨文化管理讓我學會看見人
【EMBA跨文化管理】
文:東吳EMBA林瑞隆 (D18)
在就讀東吳大學EMBA經營管理專班的過程中,我有幸選修了羅燦慶老師的《跨文化管理》課程。原本我以為這門課會偏重於國際貿易或外派議題,與我目前在元大銀行復北分行的日常工作關聯不大。然而,隨著課程逐步展開,從文化理論的奠基,到企業實務案例的剖析,我深刻感受到:跨文化管理,其實早已滲透在我們每一天的職場互動與社會生活中。
一、文化不只是國界,更是我們行為的背景
課堂上,羅老師循序漸進地帶領我們理解文化的定義與深層內涵,例如Hofstede的六大文化維度。這些理論雖然源自國際組織與多國研究,但老師總能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配合各種企業個案與在地經驗,讓我們對「文化差異」有了嶄新的詮釋與共鳴。
例如在學習「權力距離」時,我聯想到分行內部的溝通情況。我們分行位於台北市民權東路三段,處於一個傳統住宅區,附近居民大多年長且習於熟悉的生活模式。我們行同仁們約有12人,彼此相處融洽,卻也隱約存在階層界線。課堂讓我理解,這正是高權力距離文化的反映:上對下的指令明確、下對上的意見保留。
透過學習,我開始調整領導風格。從以往的「我說你做」,轉向「你怎麼看」的對話模式。我現在每週輪流安排由不同同仁主持晨會主題討論,讓每一位員工都能找到表達的空間。從中我觀察到,同仁不再只是執行者,更成為參與者,連帶提升了士氣與業務創新。
二、不確定性規避:從抗拒到安心的轉化
在數位化推廣方面,我也深刻體會「不確定性規避」的文化影響。台灣屬於中高不確定性規避的社會,對於新科技、新流程多抱持保留態度。像是我們導入線上開戶系統時,部分年長同仁與客戶就出現明顯抗拒,甚至反映「實體才安心」、「怕被詐騙」等疑慮。
若從制度角度看,這是抗命;但從文化角度看,這是文化安全感的需求。因此,我與同仁合作擔任「數位導師」協助長輩操作。這樣的策略,不僅有效降低推廣阻力,也讓我們建立起跨世代合作的文化橋梁。
三、服務從理解開始:特殊主義的同理價值
Trompenaars的理論特別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這一維度。銀行作業講求標準化流程、風險控管,因此往往強調規範與一致性。但有時候,若過度機械地執行制度,容易讓客戶感受到冰冷與距離。
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經營傳統早餐店的老客戶因過去信貸繳款延誤,導致新貸款遭到系統拒絕。照常理是「電腦說不行」,但我願意多花時間了解其還款背景與當前營運狀況,重新向總行做報告爭取,最終讓案子順利通過。客戶感動不已,也進一步介紹更多街坊鄰居來辦理業務。這就是文化敏感度的力量:制度仍在,卻能在人性中找到彈性。
四、家庭生活的轉變:文化學習帶來的柔軟
文化學習不只改變了我對工作的看法,也悄悄地影響了我的家庭角色。過去在家,我習慣用職場上的管理語氣對待孩子與家人,往往造成無形壓力與溝通障礙。但當我理解到「語境」與「文化背景」的多樣性後,我學會了放下「父親/主管」的權威,轉而以傾聽者的角色理解孩子的想法、接受家人不同的價值觀。我也鼓勵孩子接觸各種語言與文化活動,讓他從小培養多元觀點與同理能力。
五、跨文化管理,是未來競爭力的起點
過去我們總認為跨文化是國際企業的議題,但如今在地市場早已多元,無論是與客戶、同仁或社區居民互動,背後其實都是一場場跨文化溝通的演練。
作為分行經理,我開始規劃舉辦「文化日」活動,讓同仁分享自己家鄉的故事,或介紹接觸過的異文化經驗;也推動每季的顧客服務訓練中加入「文化敏感度」模組。這不只強化了團隊的凝聚力,也讓我們的服務更具人情味與文化包容。
六、結語:讓文化,成為我們的管理底蘊
透過這堂課,我不僅學會了理論,更在實踐中學會了觀察、同理與包容。文化不再只是抽象名詞,而是具體存在於我與他人互動中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語、每一個決定。羅老師的教學啟發我:「跨文化管理」其實就是「更懂人心的管理」。未來,我也希望能持續深化文化素養,帶領我們分行成為一個溫暖、理解、多元且高效的金融服務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