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2【EMBA財經政策論壇】我國重要財政政策-現況與展望

我國重要財政政策-現況與展望

【EMBA財經政策論壇】

東吳大學EMBA特別邀請法商講座教授張盛和蒞臨演講。在張教授精闢而凝練的課程中,學員們收穫良多。原本僅停留於新聞標題或模糊概念的「財政政策」,在他的講解下被賦予了更清晰的脈絡,學員得以更具體地理解其與社會結構、經濟發展及未來趨勢之間的緊密關聯。

張講座教授先從「財政現況」切入,分析台灣近年在歲入與歲出之間的落差。雖然政府的稅收與非稅收收入逐年增加,但在龐大的支出需求下,收支缺口仍然存在。教育、社會福利、健保、國防與基礎建設都是國家不可或缺的開銷,但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同時滿足這些需求,卻是一道極為艱難的難題。財政不僅僅是數字上的計算,而是一連串牽涉價值判斷與資源分配的抉擇。

接著,張講座教授談到「債務管理」的重要性。為了填補財政缺口,舉債往往是政府不得不採取的手段。然而舉債並非長久之計,若超過法定債務上限,將會影響國家信用與經濟穩定。因此,如何在施政需求與財政紀律之間拿捏分寸,成為財政政策最敏感也最關鍵的部分。公共政策的本質,常常不是「想不想做」,而是「該不該做、能不能做」,其中蘊含了許多現實與理想的拉扯。

在政策方向上,張講座教授特別點出了三大重點:稅制改革、公共支出規劃與永續財政。

首先,稅制改革。稅收是國家最主要的財源,如何設計合理的稅制,關乎公平與效率的平衡。他舉例說明,若稅負過於集中於某些族群,將造成社會不滿,進而引發對政府信任的動搖;但若過度偏向減稅,則可能削弱財政穩健,影響國家長期發展。如何「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原則,透過適度的調整,可以減輕中低所得族群的負擔,並維持必要的稅收基盤,這才是真正有助於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安定的作法。任何政策都必須顧及多元的利害關係人,只有兼顧不同面向,才能達到整體最佳化。

其次,是公共支出的合理化。台灣正快速邁入高齡社會,勞動人口逐漸減少,醫療與長照的需求卻持續增加,社會福利的財政壓力日益沉重。張講座教授強調,健保與長照的財務問題已是迫在眉睫,若沒有妥善的制度設計與資源規劃,未來可能出現入不敷出的危機。他提醒我們,「有限資源必須放在刀口上」,政府應優先投資能帶來長遠效益的項目,例如教育、科技研發與基礎建設,而不是僅滿足短期的政治需求。政策的可貴之處,在於其前瞻性與永續性,而非僅著眼於眼前。

第三,永續財政的內容談到綠色財政、碳稅與環境相關稅收,這些措施已不只是環保口號,而是國際趨勢所必然要求的政策方向。透過財政工具引導產業減碳與轉型,不僅有助於國家履行國際責任,也能在未來的全球市場中提升競爭力。財政政策並不是冷冰冰的收支表格,而是實實在在地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決定了下一代所處的環境。

最後,在未來展望的部分,張講座教授提醒我們必須正視少子化、高齡化、地緣政治風險、能源轉型與數位經濟等結構性挑戰。這些議題若沒有前瞻的財政規劃,將可能對台灣的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帶來長期影響。例如數位稅的推動,不僅是因應國際趨勢,更是確保台灣能在數位浪潮中獲取合理稅收的重要基礎。

這場演講不僅拓展了學員對財政政策的理解,也提醒大家在未來的專業工作與人生規劃上,需要具備更多元與長遠的思考。張講座教授指出,財政政策雖看似抽象,卻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教育資源、醫療保障,到環境永續與產業競爭力,皆深受其影響。

#東吳EMBA #張盛和 #財政政策 #稅制改革 #公共支出 #永續財政 #數位經濟 #教育投資 #環境永續